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中年斷捨離


《斷、捨、離》這個概念源自於日本,後來擴散至台灣、香港。

《斷、捨、離》不是普通的收納技巧,有時經過MUJI,會看到這本書與其他介紹收納的書放在一起,但其實它代表的是一種人生觀。可能經過《斷、捨、離》之後,發現剩下的物件很少,甚至連收納工具都不必需要而可以丟掉。

人生隨時間和際遇等因素不停經歷變化,我們在每個階段所需要的東西都不同。要勇敢的活在當下,就要對於以前沒有用的人、事、物等關係一一割捨。

人會囤積物件,有許多原因,有些是因為恐懼,需要被物件包圍的安全感;有些是因為物件背後代表的許多情感,對這千絲萬的關係割捨不下。

並不是因為我們真正需要這些物件。
 
作者《山下英子》以她自身的經驗告訴我們,不斷囤積物件而非選取對我們人生真正需要的物件,最後都是對我們不利的。每次看到物件的時候,我們都會被其牽引情緒,把自己鎖在過去,生出許多妄念,這些妄念全部統統都阻礙我們自身成長。 

只有在捨棄不必要的東西之後,我們才能培養專注力和靈敏度,把心力和思想集中到對自己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



最近看了一本很有趣的書,作者以自己的家庭,尤其是與父親的關係為例,說出當家長心目中『乖孩子』內心的憤怒、矛盾、衝突,以致長大後變成精神官能症的問題。

患有精神官能症的小孩子,因為長期抑壓著自己真實的感情,迎合大人的期望,視乎外在行為及思想問題,結果可能分別有幾種情況:憂鬱症、恐慌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等。

關於人生的課題,可以先從原生家庭裡面找答案。人的思想形成,是因為成長背景的各種因緣際會所造成。當意識到這一點,可以想到自己固有的想法,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這樣就會有調節的空間。

了解原生家庭的各種問題對自己的影響之後,就可以著手一一去解決。例如,作者意識到自己原來是一個極端 『乖』的孩子,可以慢慢調節成 『乖中帶點壞』,那麼就最理想。

如果猛烈地朝另外一個極端走,成為完全的『壞孩子』,j大概是一個不妙的策略吧!相信有人可以寫十本『人生的悲劇從當個壞孩子開始』。然而,這樣的書出版了也不會有讀者,阿媽是女人的道理有可讀性嗎?

說來說去,還是中國人所講究的『中庸之道』和『過猶不及』才是真理。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興趣班

PR Writing 的課程完結了。 

這個課程主要不是練習 writing, 因為練習的機會很少。上課只是聽老師講要訣、重點之類,其實也記不了那麼多,好玩之處是老師有很多人生經驗的分享,不少私人的故事很好笑的。 

老師談到 PR Writing 是有框架的,只能夠沿著既定的路線走,PR不是作家,不能突出框框往外走。 

這不是跟會計有異曲同工之妙嗎?會計也是有一堆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mpliance standards 的框架。

早前幫人解決 ERP 的問題, 研究 system,找出倒 data 的捷徑倒是十分有趣好玩,這牽涉數學、推理、excel functions 運用等知識,能夠短時間內(2個月)成功解決別人3年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即使報酬不多,但是很快樂。

不過,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你行前10步,總是有些行5步的想把你拖垮、或者想盡辦法讓你寸步難行。比毅行者更複雜,當中牽涉千絲萬的利益關係,再加上不同步伐的人要合作無間,4人8腿一條心不容易哦!

老師說 PR is a communication science,這方面確實是很弱。 每次上課總是在想,今年的幾個新的嘗試都失敗了,原因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究竟再這樣走下去,是越走越遠離理想,還是能夠從中學習到些什麼呢?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老人癡呆






父親老人癡呆加上連續幾個月痛風症發作,臥床的時間多,其實他不能走來走去也有好處,不會自行落街然後不知所踪搞到要報警。不過處理大小二便就頗麻煩。家裡只有那丁點地方,他也會掉轉了廚房和洗手間,更甚的是,有時候來不及會在客廳或者自己房間排泄了出來。唉。。。

人,走到最後,什麼都控制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