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村上春树的书, 不但主线故事引人入胜, 连枝节都是非常细致丰富.
卡夫卡在捷克语里面是乌鸦的意思. 历史上有人把乌鸦作为能够占卜的灵鸟. 不过由于它全身黑色, 很多时也和不吉利或者悲剧联想到一块.
卡夫卡的另一隐喻是和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生平和作品有关.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粗暴、专制,对儿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为性格坚强而 又能干的年轻人,但结果是适得其反,「我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些最好,最亲的人中间,感觉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 的荒诞和恐惧。
弗兰兹.卡夫卡的背景被村上投射在故事里十五岁的少年身上, 再加以演绎.
在主线故事方面, 主角们,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和年过六十岁的老人, 由于生活在完全不相干的生活社交圈子里面, 毫无理由但又理所当然地在小说中段部分联系起来. 由于村上的故事是超现实的, 或者说是非我们所能经验到的, 所以一切才觉得多么合理. 后来他的长篇小说《1Q84》也是采用类似的手法.
村上本身是一对世界充满幻想力和感觉丰富的人. 当他故事里面的角色谈起《D调奏鸣曲》时, 就如同直接向读者细细说出他对这首曲的感觉. 他认为这首曲不完美, 但正因为不完美才能强而有力的吸引人心, 刺激人的意识. 而钢琴家弹这首曲的时候, 一方面要维系原有作品的风格, 而一方面又要巧妙地用技术去彌补曲子的不完美, 真正做到平衡的却少只又少, 唯有知音才能弹奏得好.
书里面探讨了不少哲学问题, 而且由于是奇幻小说, 所以能够在最意想不到的情况下探讨这些问题. 例如一位神秘美丽的哲学女学生, 可以在卖春时响嫖客解释黑格爾对自我意识的定义. 村上在人物的对话里面讲述日本古典长篇小说《源氏物语》, 意识独立于躯体而在梦中行凶, 乃至希臘神话里面的悲剧主义及宿命论等. 我觉得比起《Sophie's World》里面的小女孩遇到奇怪的老伯伯, 然后听他轮流介绍伟大的哲学家, 村上的书更让人有深刻的印象. 而实际上, 由于耐性欠奉, 《Sophie's World》我也并未能将之看毕.
书里对心理学的探究也很深入. 少年人有杀夫恋母的情意结, 这在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著作里面有明细的解说. 男性在 Male Oedipus Complex 时会有意识地模仿父亲, 基于对母亲的强烈欲望, 会想替代父亲而与母亲性交, 拥有母亲.
人有意识的部分, 能够理性思考的部分很少, 而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黑暗面. 世上有了电灯后, 基本上能够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但人心底的黑暗还是不得而知.
村上透过小说把这些思想一一挖出来, 引领读者们去思考和探索.
5 則留言:
睇過海邊的卡夫卡,開頭好似有幾十頁講女教師嘅性幻想?完全唔知有咩意義.
//男性在 Male Oedipus Complex 时会有意识地模仿父亲, 基于对母亲的强烈欲望, 会想替代父亲而与母亲性交, 拥有母亲.
如果父親去包二奶,啊仔又會唔會有强烈欲望去包二奶?
女教師嘅性幻想就系描写女性幻想的可能性咯.
可以讲话身为男人的村上春树,可以甘深入描述女性性幻想的状态, 而且因性幻想带来的superego 和 ego 的冲突(女教师因为学生拾到M巾而不自觉地刮打他.)的描写很厉害.
老遠一個地區一個女性的性幻想的可能性,同成篇文章有些什麼關係?
雖然唔覺佢嘅作品有咩特別,但佢係少數會向以色列猶太人說不的人.
这篇故事是超现实的, 很多事情透过梦境发生. 当事人甚至分不出梦境和现实的分别.
第一个分不到的, 就是这女教师, 她觉得自己的性幻想是多么真实存在, 后来才出现打学生的情况.
十五岁少年他不知为什么在公园里昏迷, 然后满身鲜血. 可能是在梦里杀了父亲. 这是另一例子.
六十多岁的老伯, 即使当年被打的小学生, 后来可能是杀死十五岁学生的父亲的凶手. 但他自身经历的故事和客观事实有距离.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