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Board Games - Cashflow


昨天玩了几个 Board Games, 每种 Board Games 都有它特定的规则和意义, 就我观察所得, 能够在最短时间在不同 Board Games 里面发现致胜之法的人, 头脑很好, 非常聪明.

搞手强调透过 Cashflow 这个游戏, 可以加强管理金钱的意识, 提升FQ, 所以鼓励大家多玩. 我觉得游戏终归是游戏, 有其本身的局限, 世界变化万千, 把关于金钱投资的规矩简单化地呈现在游戏里, 即使赢了, 但其实只是跟着游戏规矩取胜, 和读书拿A+没什么分别, 一旦状况超出游戏范围的事情, 就未必想到了.

从游戏的细节去看, 这个游戏其实不能重复多次去玩. 因为这样做的话, 有经验的玩家会看过并记得所有小生意/大生意/市场风云/额外支出的牌. 这些牌所代表的人生经历, 实际上应该是难以预料, 但看过所有牌后, 这些事情便会变成可计算风险. 以买卖股票为例, 如果你知道有张牌是讲X股票价格狂泻到HKD1, 而另一张牌是X股票价格HKD50. 又或者知道大概有多少牌是关于X股票, 这样便可以很容易地评估X股票的买卖风险. 玩游戏时资讯呈现的方式是完全对等及流通, 但大家都知道, 实际市场的运作是大庄家比小股民拥有更多资讯, 甚至可以自制资讯, 扰乱视听. 至于作为中间人的银行, 也并非在游戏里面那么公正严明, 向所有玩家平等无私地分享资讯, 而是只为一小撮资本家服务.

而且从人生的角度去看, 这个游戏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六个玩家全部都视对方为敌人. 为了取得游戏的胜利, 一方面要比其他玩家更投资有道, 以储得资本. 另一方面, 为了阻止其他玩家比你快达到梦想, 可能要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决定. 

若果我偏想替他人作嫁衣裳呢? 游戏告诉你, 必输无疑. 毕竟这是一个模仿资本主义功利社会制度下的游戏. 如果将来的社会不是走资本主义路线呢? 那么游戏规则便全部改写.

人生很多时都会互相帮助, 但 Cashflow 就只得一位胜利者, 所以A帮助B在 50岁时完成梦想, 而B也帮A在65岁完成梦想的情况变得不可能. 如果AB两个玩家结婚呢? 那又如何? 大家试想想, A比B迟10年才完成梦想是否代表人生就输了给B呢? 而即使输了给B, 又有什么关系? 人作位一个独立而存在的个体, 能够这样单纯地去比较吗? 
 
为什么人生的梦想要量化? 为什么我的人生终极的意义不能是与一班朋友玩 Cashflow 这个Board Game, 享受着当下的欢乐? 相信拥有这样的梦想, 是否跳出老鼠圈也没有什么太大分别.  

再者, 其实当所有朋友都在老鼠圈里面, 自己一个人跳出来怪孤独寂寞的. 

Herbalife


昨天因为非常口渴, 所以勉强喝了半杯 Herbalife的饮料, 但再也喝不下去了, 很难喝, 感觉很「水」, 又些怪味.

都市人用各种混合冲濟来补充营养, 等于喂婴儿喝奶粉一样, 其实是成年人贪方便, 并非对BB好.想BB健康, 最好是喂人奶. 人奶是母亲为自己的小孩子度身定造的食材, 并非千篇一率的奶粉所能替代. 成年人只要作息定时, 均衡饮食和多做运动, 凡事平常心处之, 自然能够保持心身健康, 何必靠这些古灵精怪的即饮冲濟呢?

毒笑小说

东野圭吾的这本《毒笑小说》令我有惊喜的感觉. 早前看了他的《黑笑小说》虽然都甚有新鲜感, 但这本更胜一筹, 真是名副其实让人有「毒笑」的感觉. 

最近大家看到日本人应付天灾后的镇定、整齐、团结, 种种优良的品德. 对比起柏杨《丑陋的中国人》里面提到中华文化的劣根性「脏 、乱 、吵」我们不禁自形惭秽. 

不过东野圭吾从另一角度讽刺及剖释日本文化的阴暗面. 日本人绝对服从长辈及上级, 把所有事情都制度化及非人性化. 即使杀了人要去自首, 却要经过一连串无关要旨的冗长程序. 差不多到了三十岁的人, 事事都要经过母亲安排及指导, 结果大婚当日因为没有在仪式中上洗手间的程序安排, 又没有机会问明母亲, 竟然在婚礼中失禁.

这些故事听起来天荒夜谈, 但现实当中只懂读书而对其他事情一窍不通, 失去独立思考, 确实会产生所谓高分低能, 无法适应社会的人. 现在不只日本, 香港也似乎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 《毒笑小说》有个故事提及如何运用《杀意使用指导说明书》,  把杀意系统化及科学化, 而且作为一本工具书使用, 教导人如何去杀人. 这本书让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完全自杀手册》, 相信也只有日本人, 才能想得到, 并落实去写这类型的书.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如何把 Youtube 短片放入Blog


有人留言问如何把 Youtube 短片放入Blog, 所以在此解答.

在Youtube 的短片下方, 有个「嵌入」按钮 (如图圈着的地方), 只要 click 开, 就会看到一组代码. 把代码抄在 Blog 里面即可.

如果 Youtube 的长阔不合适, 你可以修改代码里面的数字来调整合适的尺寸.

很容易的, 试过一次就知道了.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音乐课


这次去 ACO 艺鵠参加龔志成什么是西方古典音乐, 感觉有点难.

很后悔初中时毫不着重音乐, 出名的西方古典音乐家能说出名字的没有几个, 更分不清他们的作品. 

这就正如陈冠中在 《我这一代香港人》所讲: 我们的中小学当时是一条以考试为目标的生产线. 我们这代人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考完试后就会把学过的内容给丢了...学什么, 做什么是无所谓的, 只要按游戏规则, 把分数拿到.

我正是一个善于拿分数的人, 所学的都水过鸭背, 并没有认真地想去精通些什么.

当时看不出音乐有什么「钱」途, 读了三年, 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 音乐课如是, 其他课目也是差不多如此.

几年前开始听 Andrea Bocelli 唱的歌, 虽然听不明他唱些什么, 但也会被感动, 自此听歌便多元化, 不会再局限于流行曲了. 流行曲是某个年代的人的共同语言, 学会几首流行曲, 可以朋友唱K联谊, 但说到对于心灵深处的追求和探索, 光用流行曲无法做到. 

虽然我没有宗教信仰, 但还是颇喜欢听 Gregorian Chant. 我觉得用英文吟唱赞美主, 比起中文那种硬蹦蹦的翻译歌词好多了, 没有那一层肉麻的感觉, 可以自然地欣赏其优美的旋律和感受人对真善美的向往, 赞颂和感恩.

什么都没有发生

最近看的两本中文书《地产霸权》和《中东南北》作者的文笔不怎么样, 说话囖唆繁琐. 前者勉强看毕, 后者看了一半不到. 但陈冠中的这本书, 看了数页, 马上被他的文字吸引, 沉迷其中, 欲罢不能. 虽然大家写的是不同类型的书, 但影响力高下立见. 

婴儿潮时代出生的香港人, 面对战后百废代兴, 香港遍地黄金, 只要精明懂走位就可以上流得很快. 相对于60后的香港人, 我们这些70尾80头的命运可以各走极端. 除了靠父荫的富二代之外, 有部分人可以凭专业垄断而搵到饭吃, 其他行业不是被邻近地区的低价格抢烂了市场, 就是被香港急功近利的主流思想扼杀了生存空间. 

香港整体的创造性低了, 竞争力也会随之而下降, 究竟出路如何, 众说纷纭, 但我还是没有理出一个头绪.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中东南北


早前突尼西亚的茉梨花革命蔓延到非洲及中东国家, 埃及革命略有小成, 不过利比亞还正在打仗, 其实在下对于北非及中东的国家所知甚少, 也没有前往政治不稳的地方旅游的冲动, 所以买本游记, 随作者走马观花, 聊胜于无. 

可能这位是文汇报专栏作者, 开头几篇写描写伊朗的文章字里行间经常有意批评西方传媒, 政治味道非常露骨, 有点令人反感. 其实作者把自己旅途中所见所感写出即可, 读者会会自行对照比较, 何必因为要踩西方传媒而唱好伊朗? 更不堪的是, 虽然作者极度赞扬一些伊朗人好客善良, 但对于其文化习俗以致城建交通, 很多都是明褒暗贬, 令人觉得其立场之矛盾.

老实说, 这本书有点闷, 所以即使是散文形式, 每篇都是一千字左右的短文, 在下还是未能将之读毕. 

可能迟点再读吧, 现在真没有这种兴致.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Dialogue in the Dark「黑暗中對話」


「黑暗中對話」的场馆就在我家隔壁, 虽然距离很近, 但它开放良久我都没有参观. 因为集合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出席, 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顾此失彼, 所以在友儕间数度提起后却不了了之.

幸好有位朋友不嫌麻烦做活动搞手, 数星期前已经开始联络工作, 夹好大家可以出席的时间, 我们一组八人才能够顺利完成这小小的旅程.

平常人五感之中, 大概七成左右都是依赖视觉来作即时环境判断, 其他感觉只是副助, 所以一旦处于漆黑的环境里面, 自然会有恐惧感. 不过我信赖带领我们的指导员及相信场地设计是安全的, 所以即使入场后不太适应, 但内心仍然平静. 

拥有信念, 能够使人跨越重重的障碍. 回想过去一个多星期, 日本人面对地震加海嘯加核辐射危机表现之冷静, 我认为是对于自己国家的信赖以及对生命有种独特的, 牢不可破的坚强信念.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满天繁星


最近见到日本天灾加上核辐射危机, 感受到生命的无常, 何其庆幸现在这一刻能够如常生活.

日本人在面对天灾, 处之泰然, 安分守己, 守望相助, 令人佩服.

2012的末世论又从新被提起, 其实无论明天如何, 还是无必要担心太多, 因为今天的日子还是要过.

我在大陆宿舍的天花板上, 贴上荧光星星. 一关灯后, 它们便会发出淡淡的星光, 让我在宇宙之内, 静静地进入睡乡.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Factory Girls


When a friend saw me reading this novel, her comment burst out : "Hey, that's you!"  My friend is right, I work in a Hong Kong owned factory. Strictly speaking, I am also one of those factory girl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e and them are not  I am gifted nor I have any extraordinary ability. It  is merely because I am more lucky. My parent migrated to Hong Kong when I was a baby. I was raised in Hong Kong, a liberal place.  I was also well-educated. A little bit more luck can lead to a completely different fate.

The writer depicted girls who worked in assembly lines, those at the bottom of the factory's hierarchy. These immigrants from villages received minimal education. They went to the city because their families were too poor, too sexist or they would like to pursue their own happiness.  

Parents treasured boys more and hence tended to keep them near around. Girls were ignored so they could leave the rural areas.  If you look at this from a positive side, chances were given to girls to free themselves, otherwise they would just end up in marriages and be treated as reproduction machines. When they went to the city, they could be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 re-educate themselves and see the world differently.

Most girls migrated to city when they were still fifteen, sixteen or even younger, with no money, no knowledge and no connections. Imagine how much courage that they needed for 'going out'! They threw themselves into a city full of cons, thefts and fake products. A slogan they kept saying was "You can only rely on yourself."

The mobility,  instability and insecurity of these immigrants was beyond my imagination. A girl called Min, whose money and mobile phone were stolen when she decided to switch jobs and left a factory. The mobile phone was the only link to the city. The lost of it represented all friendships previously built in the city vanished.  Min became alone and needed to start from ground zero again.

"Keep moving." was the only thing they could do when tragedies happened.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The King's Speech


I have known the storyline of《the King's Speech》well before I went to the cinema. Therefore, when I was watching it, my focus was not merely on how the King overcame his problem of stamm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Queen was also reflective. She had fully accepted the deficiency of her husband. She gave him full support, caring and love. She had a sense of humour and laughed off his husband's stammer. I think it's her wisdom and persevered encouragement that let her husband find his voice and lead the country through war. Frankly speaking, I acknowledge my weakness of being a supportive partner when compared to her.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A New Me



今日参加一个很特别的放映会, 原来有些外国人, 或数十个, 或数百个, 选择归园田居, 建立自己的生活共同圈. 

这让我想起村上春树的《1Q84》, 故事里面也有类似的人民合作社. 人们脱离都市, 在乡间一起生活, 自给自足. 工作, 教育及娱乐都在合作社里, 住在里面的人基本上和外间很少接触.

资本主义国家里面, 拥有共同理念的人, 创立了类似共产主义的合作社. 以香港为例, 资本主义发展至极至, 当财富只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贫困大众被剥削到某个地步, 共产主义便冒起. 

这种化整为零, 把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人再分拆成小团体和部落, 以环保低碳和持续再生的生活方式发展下去, 可能是除了革命之外, 另一条可选的路.

活法

稻盛和夫出身贫寒, 幼时患肺结核, 险些丧命. 后来大学毕业碰到经济不景气, 到处找不到工作. 年轻时候的他, 甚至有想过索性把心一横, 投奔黑社会, 他自信以自己的能力, 应该也能干个小头目. 

虽然起了心念, 不过他始终没有走歪, 加入一间小公司做普通技术员. 虽然这与他当初的理想相差甚远, 而且公司也没有资源和福利, 但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日以继夜不求回报地去研究, 甚至夜晚也睡在公司, 结果研发了能够帮公司赚钱的新产品.

后来他白手起家, 创立了两家名列全球500强的大企业, 分别为京瓷(Kyocera) 和 第二电电(KDDI).

稻盛和夫把自己成功的经验简单化为一条方程:

创造力 =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思维方式”则指对待工作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价值偏好

"热情”是指从事一件工作时所有的激情和渴望成功等因素

“能力”主要指遗传基因以及后天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一个人和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多大成就,就看三个因素的乘积.

而“思维方式”则至为重要, 若果他当初果真入了黑社会, 即使能够捞到头目的位置, 但最终也不能修成正果. 而且, 能力和热情越大的人, 走了歪路的话, 对自己及社会的祸害更大.

我很认同他对于人生的意义的见解, 简单直接易明, 却不易为.  稻盛和夫说: 「人生在世, 能够在死前把灵魂修炼得比出生时好一点, 就不错了.」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What Every Man Thinks About Apart From Sex


《What Every Man Thinks About Apart From Sex》constains the philosophic idea that man actually thinks nothing apart from sex, so the book has no content, it is empty. However, if you do think of something else, you can write it down in the blank pages and it represents the uniqueness of yourself.

I think the coexistence of the allegation of man's emptiness and uniqueness makes this book a success.

伸延阅读:

《What Every Man Thinks About Apart From Sex》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反对短视预算案」大游行


因为突尼西亚茉梨花革命的成功, 革命浪潮席卷非洲, 连大陆也有零星行动, 所以最初搞手把这项活动定名为「紫荆花革命」. 其实以香港现今社会状况, 离搞革命的时机还差很远. 我只是反对财政预算案, 不赞成革命, 也认为不应把一次和平游行无限上岗至「革命」层次, 幸好今天到达会场, 看到大会把名字更正为「反对短视预算案」大游行, 令这次大家的诉求集中在失效的财政预算案身上. 

我们这些中产, 其实并不等这HK6,000 开饭, 即使政府不派钱, 也不会饿死. 我觉得那些月入数千元住板间房的草根或者老弱伤残的人士, 才是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一群. 

政府只是放水, 而没有为全港市民制订一套长远的政策方针, 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 毫无承担和建树, 实在无能.

香港实施高地价政策, 令财富倾斜落地产商之手, 再加上大陆崛起的富豪在香港置业, 住宅的价钱已经脱离了一般市民能够负担的范围. 有见我们财政储备如此丰厚, 很应该加建公屋, 放宽居住公屋的入息上限, 令市民有安身之所.

我相信有瓦遮头, 基本的生活获得保障. 才能诱使更多人不去计较名利得失, 而去追求理想, 发挥所长.  否则众多的创意都被扼杀在营营役役的生活之中, 自由意志皆被终身的买楼负债消耗怠尽. 人的一生只为供一层楼, 回头已是百年身.

伸延阅读:

1. 「地產霸權」未解決 中產倡建居屋  (其实我是倡建更多的公屋, 加快让穷人上楼.)

2. 八成星人住政府組屋

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终身学习



最近香港财政师预算案有各方争议, 各党派提出香港社会的民生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令我反思何为社会公义, 究竟那一种的社会制度最能够平衡各阶层的诉求呢?

Youtube 有 Harvard University 提供 professor Michael J. Sandel 关于 "Justice" 的哲学教育课程系列. 

随着网络发展, 在家能知天下事, 只要一有部电脑,  就相等于能够去 Harvard University sit 堂, 吸收新知识. It's fantastic and amazing!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婚姻冲突


正在上《認知行為治療》课程, 老师要我们写关于婚姻冲突的认知作为功课.

没有经历婚姻关系, 只能从父母, 小说, 电影, 朋友经验, 以前拍拖经验或者道听途说去幻想婚姻冲突的情况.

一对男女由于不同成长背景, 性格, 价值观, 对同一件事有不同观点及看法很正常. 成年人理性上普遍能够了解这个道理, 但情感上却不容易接纳. 如果婚姻生活里面, 无法在认知上扩阔双方对事情的理解及包容度, 便会爆发冲突.
 
引起冲突的导火线很多时是一方作出了某行为, 而被另一方解读为不爱, 不尊重, 不信任, 不理解, 背叛, 等等.

婚姻冲突的模式有几种, 包括肢体冲突,  吵嘴, 冷战. 我认为肢体冲突是绝对无法接受, 因为这象征了自制能力完全崩溃. 一段婚姻如果使人成为了禽兽, 这种婚姻已经失去任何价值.

如果一时三刻仍然处于狂怒的阶段, 为了不想口出恶言, 说出会后悔的话伤害对方, 冷战是一个可取的方法. 不过如果长期冷战, 即是代表任何沟通都可能会一触即发, 那么这段婚姻关系也再无价值.

偶然吵架从正面来看, 其实可以增强沟通, 因为在盛怒的时候, 大家才把自己的弱点或者最真诚的一面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来, 吵过架后可以加深彼此了解. 不过前提是双方都要气量大, 否则一吵就感情破裂, 或者变成长期冷战.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Black Swan


此片喜出望外地好看, 而且触动了我. 

每人对于人生有不同的追求, 要平平无期地终此一生, 还是杀那光辉中追求永恒的完美, 各人有不同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