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等去一個朋友的音樂show前,有段個多小時的空檔,走入書局,隨手抓起一本薄薄的書打書釘。
選 Michael Sandel 的這本書有幾個巧合的原因:其一,他的另外兩本著作《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和《What Money Can't Buy》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書,有時間絕對會重溫一遍。而且我看過他在 youtube 的教學片段,對這位哈佛哲學系教授很有熟悉感。此外,正好有位朋友昨天在 facebook探討『完美』的問題,而這本《反對完美》很薄,內容簡短,更可能提供了『完美』的答案 (香港教育體制下的學生,似乎終身都在尋找 model answers)。
人類基因改造方面的科技發展,已經令到以下的事情變得可能:
1. 增強肌肉
2. 增強記憶
3. 增加高度
4. 選擇嬰兒的性別
乍看之下,除了第4個項目會在重男輕女的國家產生爭議外,其他三項好像只是加強人類能力,沒有什麼問題。
但 Micheal Sandel 舉了一個反例引導我們去思考。
在美國,有對聾的同性戀人覺得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聾人的圈子是溫暖而幸福的,所以她們想下一代也是天生的聾人。她們去挑選捐精者的時候,找了一位家族史五代都是聾人的男人,結果得償所願。
在美國,有對聾的同性戀人覺得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聾人的圈子是溫暖而幸福的,所以她們想下一代也是天生的聾人。她們去挑選捐精者的時候,找了一位家族史五代都是聾人的男人,結果得償所願。
在同一時間,美國的高等學府,包括哈佛、常春藤等有個求 『精』廣告,貼在壁報板上,內容大概是:『求精 - 身高180cm,智商150,學分不少於XXX,體格健康.....』
為什麼,在聾人的例子,大家會一面倒覺得不妥,而在美國高等學府的廣告,卻沒有什麼爭議?是因為聾人的價值觀和大家不一樣?是因為挑選基因還存在不確定性因素?如果科技可以完全排除這不確定性因素,是否就可以 go ahead?
讓我們再回顧剛才的1-4項,人類認為自己的科技已經可以代替了『神』的角色,我們將會為此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讓我們再回顧剛才的1-4項,人類認為自己的科技已經可以代替了『神』的角色,我們將會為此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從三方面可以解答這問題:
1. 過度縱容控制的慾望
現今不少家長希望子女『贏在起跑線之上』而對子女作出種種特訓。如果能夠在基因開始就挑選了完美無瑕的人,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進行這種比拼。但是過往的歷史不代表將來,以往認為最好的基因,說不定會因為一些意料之外的原因而全軍覆沒。
2.遺忘了感恩和謙卑
如果我們以為基因就是一切,我們所得到的全盤是可以控制得了,那麼我們就不會感恩天賜的種種美好,人類會變成傲慢,自以為是。
3. 失去對弱勢社群的憐憫
如果人類認為命運是可以控制的,那麼就會失去同情心。人類的社會是透過合作、互助、友愛來建構的。如果每人都為著要把自己拼到最強,不理其他人死活的話,整個社會體系會土崩瓦解。 這讓我聯想起,中學時代的經濟學裡面的 Absolute Advantage vs Comparative Advantage. 我們只需要有 Comparative Advantage就能產生交易,互補不足,而並非 Absolute Advantage.
這本書後半部份還談到『優生學』的問題,時間關係還未看完就要走,以後有機會再談。
2 則留言:
i like him very much
me 2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