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繞樑三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繞樑三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IQ 博士



最近突然想起兒時的有趣事情,包括曾經看過的卡通片《IQ博士》,而博士的主題曲,到現在我還懂得怎樣背  (反而中學校歌卻一點都想不起來, 這可能是因為7年都沒有認真唱過的緣故,嘿嘿!)

IQ博士裡面,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小雲』,而且因為喜歡小雲,所以最近10年都是使用圓形的眼鏡。

把最近現實生活遇到的人,想像成天神村裡面的人物,光是想像都已經笑了出來。


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默默向上游

70-80 年代的金曲是很值得一聽再聽。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麥兜 - 感人至深小聖誕

朋友荷蘭回港不久,與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表演,cross over 可愛的麥兜動畫,很有趣味。

演奏的都是耳熟能詳的樂曲,再配合三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故事淺白,意義深遠,無論是成年人或者小朋友聽了,都可以各自各反思。

其中一個故事,也是朋友表演的故事:一位窮困的小朋友,母親臥病在床,他獨自一人帶著手上唯一的樂器,一面鼓,走到街上,希望透過打鼓來賺錢。但是在聖誕節,沒有人聽他的鼓聲,也沒有人給錢。在大風雪的回家路上,小朋友太餓,他跌倒了,再也爬不起來。(這有點像賣火柴的女孩)幸好,小天使經過,給了他三個願望。

你想,如果有這三個願望,會想要什麼?

故事裡的小孩子的三個願望,是再敲多一下鼓、然後再敲一下、再敲一下。結果,敲了三下鼓,用光了三個願望。小天使讓小孩子敲完鼓,願望達成後就飛走了。

小孩子重新站起來,回了家。母親也起了床,在火爐邊拾起一只剛烤熟的番薯,和小朋友對分著吃。

母子坐在火爐邊,感覺無比幸福。

當天使說到那三個願望,我想了很多options, 滿腦子慾望。但是,原來當時小孩子最需要的,只是敲他最喜歡的鼓,或者,再次站起來的氣力,讓他能走下去而已。很直接、很簡單、很純粹。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古怪品味

早前老公拿了我的 MP3去 support 毅行者,他的隊友打算行三十幾四十個鐘,期間打打牙交,聽聽歌可以容易打發時間。

但是,一開我的MP3, 除了少量廣東話流行曲之外,就是 E.S. Posthumus的 Equilibrium 、 又或者 Carmina Burana 的 O Fortuna 、 Les Miserable 的 Look Down 、 Mersim Mervica的Croatian Rhapsody、Gregorian Chant 的 Scarborough fair.......

大家覺得很嘈。。。(哭!)


Les Miserable 是我初中時代,偶然走過類似HMV的一類唱片鋪,試聽一些歌的時候發現的。當時我一聽,這些歌就撼動我心靈,雖然我的英語一般,光聽是完全不知道那些人唱什麼,而且也沒有錢把唱碟買下。

到了高中至大學階段,做 Part-time 賺了錢,把一些以前聽過很想買的唱碟買下來,例如《Phantom of the Opera》、《Les Miserable》,對著唱碟附送的歌詞, 把歌一首一首仔細聽,反复研究每一首歌的意思。以前沒有互聯網,朋友圈裡面也沒有人會聽這些歌,所以自己聽自己幻想。後來看到有相關的小說和電影VCD也一併買下來。

現在聽到好聽的歌,如果不是英語,例如 O Fortuna,想知道內容很簡單,上網查一查就知道。就算完全是只有人的聲音,而不知道他唱什麼,例如  Equilibrium 我覺得只要看了 music video, 歌曲所傳遞的意像也會有個具體的概念。

至於 Scarborough fair 光看歌詞也不太明白其意思,為什麼叫人去  Scarborough 市集做那幾種事情呢? 中間歌詞連續唱到的那四種香草: Parsley (香芹), Sage (鼠尾草), Rosmary (迷迭香) and Thyme (百里香) 是什麼意思? 但是一搜,原來這四種香草是代表了愛情裡面的甜蜜、力量、忠誠與勇氣。這是何等的浪漫。

廣東歌曲我現在很少聽,就算再聽,也是停留在懷舊金曲,例如黃霑顧家輝合作寫的一些武俠故事主題曲,有些歌甚至是我出生之前已經有的創作,現在透過互聯網,能夠一一回味,真的是永垂不朽!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Vangelis



以前聽到好聽的音樂,很少會留意背後是誰創作,現在多了一份關注。以上這首大家一定耳熟能詳,我是最近才知道原來這首經典,是希臘音樂家Vengelis 創作。

而他另外的一首《Conquest of Paradise》我更加喜歡:



翻查Wikipedia,原來Vegenlis 被被評論家評為最偉大的電子音樂家之一。被譽為電子樂界的柴可夫斯基。哇,真系唔知。。。

Vengelis 自小是一位音樂奇才,自學鋼琴,4歲開始寫曲!!! 當他六歲的時候,父母幫他報名鋼琴班,老師叫他彈奏一段樂曲的時候他這樣做:

When the teachers asked me to play something, I would pretend that I was reading it and play from memory. I did fool them, but I didn't care."

真正的天才,就有這份寸得起的能力。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E.S. POSTHUMUS

一聽 E.S.POSTHUMUS ,馬上沉醉在那種既神秘又激昂的音樂裡面。把古典音樂從新演繹,有著這樣不一樣的效果。他們在2010年成立,是一隊兄弟樂隊,但是看 wikipedia, 翌年其中一位兄弟離世後,這隊樂隊再沒有新的創作。

最初發現 E.S.POSTHUMUS這個獨立樂隊,是因為看了 youtube "Unstoppable" 這條激勵人心的video。穿插在 video 裡面的歌曲,是 E.S.POSTHUMUS 的。


先拉遠少少講,看這個 video 的緣起,是因為毅行者。

去年參加毅行時,因為技巧不足,在短時間反复操練而受傷。未行先傷的我,感到很焦慮徬徨。但是,這個 video 給予我解答,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振作起來。

毅行34小時完成,比預計慢了5小時,成績不理想。但是,心中有團火,馬上有想再去操練的衝動,我相信,再下一次,我一定準備得更好。

今年沒有參加毅行,上年因要參加毅行而沒去磨房200單車賽,所以今年想盡辦法想參加。除此以外,我也會在明年1月,挑戰人生之中的第一個馬拉松。

我把 E.S.POSTHUMUS 的歌曲放在播音器裡面,帶著去操單車,一邊聽一邊回憶著 video 裡面的情景。另外,我也在把 E.S.POSTHUMUS 的其中一隻碟 Makara,download 在itune 上,練馬拉松時聽。


E.S.POSTHUMUS的音樂讓我找到腳步的節奏,找到向前的動力,比任何Power Bar 更有效。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聲嘶力竭才是王道

早前,因為翻唱汪峰的 《存在》,紅了 GEM。

最近, 另一類似的節目,翻唱李克勤的《月半小夜曲》,又出了一位 Rocky。

在這類歌唱節目之中,好像就只有聲嘶力竭,就等於認真、熱情、有感染力。

但我想講,不是每一首歌,都適合這種演繹的方法,就好像裡李克勤的《月半小夜曲》Rocky這樣的演繹方法就是太浮誇、太做作,跟歌詞完全不配合。

Susan Boyle, 在 《British's Got Talent》唱了一曲《I dream a dream》,也是用洪亮沉厚的歌聲吸引著大家,但是,那可是Les Miserable 的其中一首歌,歌劇本身該當如此演繹。

我不是說歌手不應有自己的風格,但是似乎現在出位的風格就只有一種 - 聲嘶力竭。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Strunz & Farah 《Primal Music》

上朋友家時,朋友問我喜歡聽那類音樂,我說對音樂是零認識,喜歡聽的都是原始、熱情類的。

然後她就播了 Strunz &Farah 的《Primal Music》:


實在太對胃口了,完全就是我喜歡的那種。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Odyssey

談起音樂,瑞士年輕作曲家(1989年出生)Adrian von Ziegler 所寫的音樂充滿了古典和神秘色彩,聽著他的音樂,可以想像時空穿梭,回到中世紀的歐洲。


他有許多專輯,全部網上可以免費去聽,這張《Odyssey》我隨手拈來,一聽,就馬上愛上。Just like, love at first sight.


Scarborough Fair



毅行時,夜晚上馬鞍山我提著音樂播放器,播了幾首 Gregorian Chant 的歌。我喜歡 Gregorian Chant 的音樂,因為容易讓人進入冥想的狀態,有種脫離現實的感覺。其中之一的是 Scarborough Fair.

但是,其他隊伍似乎不太欣賞:『甘眼訓,仲播呢D令人仲眼訓既歌。。。。』

原來 Gregorian 的殺傷力幾大哦!哈哈哈!!!


伸延閱讀:
Meaning of lyric:http://blueleslie.pixnet.net/blog/post/14564523-傳奇民謠史卡博羅市集scarborough-fair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夜夜欠笙歌


未看之前,沒有想到原來音樂會可以如此,很有新鮮感。

樂者除了用喉嚨作樂器外,腳下的踢踏舞也讓人眼前一亮。

除此以外,我很欣賞設計道具的人。就只是運用了幾個不同形狀但卻同一系列的槍型箱子,就可以擺出那麼多各種不同的舞台效果。如果沒有那幾個箱子,相信整體的表演會遜色不少。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Tango en Skai

朋友在 facebook post 了溫逸朗版本 的 Tango en Skai, 上google 一 search, 發現原來這首音樂可以有那麼多的演繹方法。

這首歌有人翻譯做 「假面具探戈」或 「虛假探戈」, 一種解釋是跳探戈時候帶著面具,探索未知的熱情; 另一種說法是這首曲目不像古典音樂般嚴謹,演奏時候加入許多即興的元素,所以雖然是探戈,但卻又不是傳統風格。

首先聽聽這首曲的作家 Roland Dynes 的藍本:



咱們香港溫逸朗版本, 很流暢,但沒有很大驚喜



韓國音樂家的演繹,真的跟手上的吉他很纏綿的感覺,我覺得最能展現這首歌的風格。只可惜他的長相.....:



加入了小提琴、大提琴,雖然聲調豐富了,但我卻覺得破壞了原屬於吉他手和吉他之間緊湊纏綿的交流: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我的驕傲



聽容祖兒的我的驕傲」,馬上想起陳雲大師寫的一篇文章,批評港式中文語法之錯謬。

大師說: 英文的 proud of 及 pride,意義偏向褒義(貶義是 complacent、arrogant),但中文的「驕傲」是貶義,榮幸、光榮、榮譽、自豪等是褒義,卻都被英文 proud of 及 pride 對譯的「驕傲」排斥掉了,不論是香港的歌星容祖兒、香港特首曾蔭權和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即使自覺榮幸,也都只懂得說「我的驕傲」、「香港的驕傲」和「台灣的驕傲」。”

其實,文字也有其約定俗成,既然連台灣前總統陳水扁 (相信台灣是比較能夠保留中國傳統文化之地)也為驕傲」下了新定義,那麼我們跟著唱唱也沒什麼吧!

伸延閱讀: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Pet Shop Boys

Pet Shop Boys 的一首 "Go West" 唱到街知巷聞,即使你沒有聽歌的習慣,但一定有聽過這首。

歌曲代表了人對自由,希望和愛的渴望, 只要離開了極權統治的地方,就能開啟美好人生的新一頁。


新歌 “Memory of the future" 雖然我覺得旋律弱了點, 沒有 ”Go West" 那麼振奮人心,但是歌詞一語雙關,也甚有玩味。

記得有個寓言,好像是來是自希臘神話,說原人本來是男女同體,但因為原人的力量太過強大,所以神把原人」劈開,分成男人和女人。於是男人和女人窮這一生,就要去找回自己的另一本, 這就好像  “Memory of the future" 裡面所講的第一層意思。

如果撇開男女之愛, 歌詞裡面 "it's taken me all of my life" 所尋找到的 “You" 可以是什麼? 在信徒的眼中,可以是象徵著他們信仰的神;在科學家的眼中,可以是某樣宇宙定律或者智慧之門, 視乎每一個人覺得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流行曲



昨天聽 Wyman的流行曲,其中有一首當年我也頗喜歡聽的, 叫「一事無成」。

當年沒有細想歌詞,只覺得這首歌的節奏挺好的。

但昨天從新再聽,我覺得越好聽的歌,歌詞的內容越重要。這首歌的歌詞顧名思義,就是叫一事無成。內容還鼓勵人不能在事業上打拼奮鬥,只要獲得愛情,那麼就夠啦!

經驗告訴我,如果你真的相信歌詞的意思(尤其是女孩子!!!),把你的人生全部投進追逐愛情裡頭,那麼結局絕對會是很悲慘的啦!

雖然我不是老師, 也不是牧師, 但是真的很愛說教呢。。。。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我爱徐小鳳

自小喜歡聽小鳳姐的歌, 除了歌曲好聽外, 歌詞也很有意思, 90年代打後的現代流行曲已經很少有這種振奮人心的激蕩.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SIU2《2012超聲速漫遊音樂會》


SIU2 的音樂一次比一次好聽. 

一如以往, 樂章中西合壁, 有笙 / 電管風琴/中國鼓、 三弦 、箏、鋼琴、低音結他和爵士鼓. 但這次每一種樂器都有充分的發揮空間, 而幾種樂器合在一起, 不再是各搶風頭, 而是相輔相成. 

再者, 加插靚仔嘉賓saxophone 演奏家Timothy, 從美學角度來講, 也增加了亮點. 他和伍卓賢的笙對奏, 牽起全場高潮. 

另外, 爵士鼓手solo 的一段, 節奏從慢而快, 再快, 更快, 到最後氣力盡出, 手腳並用, 好像全身的細胞都隨節拍而舞動一般的演奏, 帶動觀眾的情緒, 再起高潮. 

樂終後, 身邊的朋友, 無論是第一次聽或是忠實 fans,都對這次SIU2的演出讚不絕口.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Paul Cardall




一向很喜歡鋼琴, 最近聽的是Paul Cardall. 他的《Primary Worship》及最新的《New Life》專輯都很好聽. 故事感很強, 情感自然流露, 心情隨著他的琴聲蕩漾. 

Paul Cardall 可以算是一個不幸的人, 一出生心臟就出現問題, 隨後童年在無數的手術中度過. 雖然曾經學過鋼琴, 但因病而沒有繼續. 直到中學時因為他的好友突然死于車禍, 他作了首歌悼念好友, 音樂天賦才被發掘, 並得以發展. 

成年後的 Paul Cardall並沒有脫離心臟衰竭的危險, 一度和死神十分接近. 可能正是因為如此, 他的音樂才有那麼強的感染力.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紅黑紅紅黑




看了向西村上春樹介紹黃貫中的這首歌, 特意上youtube 聽聽.

比較是少不免, 尤其是Beyond 以前有那麼多經典的歌曲, 到了今時今日, 偶然還會拿出來聽.

這首歌的旋律不是屬於悅耳類, 也沒有很令人驚喜的感覺. 想必很難比得上以往創作的水準.

歌詞方面, 經向西村上春樹解讀, 還挺有意思. 雖然再看過黃貫中的訪問, 他好像完全沒有這一層意思, 但歌詞能讓人有想像空間也是好事.

所以總的來說, 這首歌屬於中上之作, 但很快會被人忘卻.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乐旅中国VI


为捧人称音乐才子 - 伍卓賢 - 的场, 和朋友们走了去听香港中乐团的《乐旅中国VI》.

对于中乐完全没有概念(其实对西乐也是), 所以这次是一项新奇的体验, 而这篇听后感也是「是但up」.

整个演出共有5个曲目, 分别由来自不同地区的作曲家提供. 开场曲《浑天昏君》里面有稳定的流水声. 木鱼声贯穿了整首乐章, 结合鼓声带领乐章节奏. 而女高音不停" 依依哦哦" 地吟唱, 让我一直误以为是纯声乐, 翻开简介, 才知道原来有歌词.

此曲听起来, 让我联想起立在河边的一所寺庙旁, 有隻红衣女鬼(女高音是穿红衣的),  一直不愿投胎转世, 有些高僧敲锣打鼓想降伏她, 却屡屡败阵, 结果在旁边默默念经的小和尚终于感化了女鬼, 令她超生.

而实际上, 作曲家又想表达些什么意思呢? 根据简介, 《浑天昏君》是描写北宋败亡的历史, 作为base的音乐节拍之所以井然有序, 是因为模仿当时的计时器「浑天仪」. 作曲家认为北宋皇帝宋徽宗是位出息的艺术家, 可惜却被金人灭国, 连「浑天仪」也丢失, 实在可惜.

回头说说伍卓賢作的《七月》. 这首笙协奏曲是讲农历七月鬼节. 不过可能开场曲《浑天昏君》已经太过「聊斋」, 所以到了此首反而听不出鬼的感觉. 

以往伍卓賢的其他乐章, 笙作为主音锋芒太露, 一出场就掩盖了其他乐器, 再加上唆呐就更不用说了. 这首笙的部分比以前低调, 所以感觉上和其他乐器的声音和谐协调得多, 听落去容易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