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艺术天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艺术天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面貌


這個舞蹈表演分為六幕,分別是:

1. Habito
2. With all of you....
3. Appearances
4. Recurrent Lies
5. Shall we argues?
6. Too much loneliness

光看文字,好像是一套有起承轉合的戲劇,但看表演的時候卻像零散的六組舞蹈,看不出之間的連結和關係。

這台舞蹈表演,似乎是比較著重在表達情感矛盾或人性的衝突,所以一般想像之中看 flamenco 會看到的華麗衣飾就欠奉了。其中跳 Habito 時, 男舞蹈員赤裸上身,露出線條美好的軀體,倒有種街頭舞蹈隨性而起的感覺。

及後,跳Appearances 時,眾舞蹈員帶著面罩,加上舞台上陰暗的氣氛,朋友即時聯想起 Phantom of the Opera。法國著名歌劇搭上西班牙舞蹈,其實都幾有趣的。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Angels & Demons

可以是美國暢銷作家 Dan Brown 的懸疑小說,也可以是美國著名情色電影導演 Holly Randall 的拍攝題材。

http://wapwon.com/…/Angels-and-Demons-Sextape--…/Sc8FN59GuOs

成人電影學院教授四仔的拍攝手法,滿足人類一切偷窺的慾望。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郎世寧

在台灣故宮看了郎世寧的畫展。


  郎世寧(1688年7月19日-1766年7月16日)的名字很特別,雖然康熙帝的時候他已經在宮廷畫畫,但是原來他不是中國人。

他是意大利出生,自幼喜歡畫畫,大概六歲的時候跟意大利名師學畫,後來以傳教士的身份來華,因為畫畫出色,所以就留在宮廷幫皇帝畫各式的人物肖像、珍禽異獸、奇花異卉等等。

他的畫作結合了中國的美學及西方寫實的風格,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創新畫法。在康熙和雍正帝的時代他只算是一個畫匠,但是到了康熙帝的時代,因為康熙特別喜歡藝術,他的才能突出,所以倍受重用,跟皇帝出巡,出席各大場合,參與圓明園的設計,而且奉宸苑苑卿一職,官居正三品。

他畫的《百駿圖》我仔細的看了一遍, 每一匹都有不同的神態,或立、或奔、或跪、或卧;有的在嬉戲,有的卻在打架,深淺顏色各異,郎世寧不但要對馬有很深入的觀測,而且把整個意像畫出來,成了縱102厘米、横813厘米的一幅巨大畫像,真的是不簡單。


另外,還有另一幅《阿玉錫持矛蕩寇圖》也是特別吸引著我。不僅是因為郎世寧像拍照一樣把阿玉錫策馬奔馳的一剎那凝固了,更是因為聽了阿玉錫的故事。阿玉錫 是準噶爾部人,年輕的時候因為犯罪,被罰要斬手臂。(至於是犯了什麼就不知道了)他在即將受刑時逃脫。後來,阿玉錫投奔清朝,乾隆帝聽聞他空手奪槍的勇 武,所以親自召見,而且委任為侍衛。在1755年準噶爾之役,他只是帶了22名騎兵,乘夜突襲對手達瓦齊的萬人大營,結果大獲全勝,擒獲大小首領二十多 人,六千多人投降, 達瓦齊帶著殘兵落荒而逃,最後被擒獲。

我當時在想,如果阿玉錫在行刑之時沒有反抗,真的被斬斷了手臂的話,就沒有後來被乾隆賞識的機會。如果阿玉錫帶著22人直搗對手達瓦齊的萬人軍營有一絲虛怯的話,也不會有所成就,那麼就沒有郎世寧的這幅畫像了。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藏傳佛教

前年去青海湖騎車時,順道去了塔爾寺遊覽,走了一個圈,沒看出一個所以然來,因為對於藏傳佛教一無所知。

剛好香港文化博物館有藏傳佛教的展覽,所以仔細地看了一回。原來藏傳佛教分紅(寧瑪派)、白(噶舉派)、花(薩迦派)、黃(格魯派)四大教派,而塔爾寺就是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

每個教派各有教義和要求,腦部容量有限,有機會再記吧。

最引起我興趣的,是以下這個關於『大威德金剛』或稱『怖畏金剛』的雕塑:



因為他的形象雖然恐怖,但是卻是與明妃是四目交投、兩唇相貼、雙腿交纏,動作異常曖昧。

究竟,明妃在藏傳佛教裡面代表了什麼?


後來,在萬能的 Google協助下,在全知的 wikipedia 中找到了關於『雙身法』一說,知道了答案。 

竟然和當初的設想一樣。。。哈哈哈。。。

李小龍展


多次踩單車途徑位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都是過其門而不入,今天總算抽空去到看看。

這段期間有李小龍『武藝人生』的展覽。李小龍除了武藝了的之外,一眾認識他的朋友都形容他是一位『刻苦、友善、親切、謙虛、坦率、有領袖才能、孩子氣...』的人。生命雖短,卻成了一代傳奇。

這次展覽把李小龍的藏書也擺了出來。雖然沒有多少人留意,但是我粗略地看了一遍,有關於英國文學的、如何致富的、關於生意運作的、怎樣啟發腦部潛能的、心理學的、還有數本關於柔道和瑜伽的.....etc.

還有一本 《The Mystery of Sex》,哈哈哈。。。看來李小龍對各種功夫都有精益求精的決心呢。。。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周俊輝 - 大紅的士高高掛



走入周俊輝的工作室,被一系列以的士為題材的畫作吸引著。抽象畫看不懂,唯有這些實在的才能勾起一點聯想。

後來翻看資料,原來這位中大藝術系學士及碩士生,出道早期揸的士為生。生活逼人,藝術家不能光是傷春悲秋,感嘆懷才不遇就能成功。

他把一段經歷真實地呈現,豐富了自己的人生及作品。現在沒聽說他在揸的士,拿了幾個藝術大獎,大概是熬過來,能專心作畫了吧!

他的另一幅作品 《紅》,節錄了 1969年 Mark Rothko 在耶魯大學的演講,內容很有意思:

"When I was a young man Art was a lonely thing; no galleries, no collectors, no critics, no money. Yet it was a golden age, for then we had nothing to lose and a vision to gain. Today it is not quite the same. It is a time of tons of verbiage, activity, and consumption. Which condition is better for the world at large, I will not venture to discuss.  But I do know that many who are driven to this life are desperately searching for those pockets of silence where thy can root and grow. We must all hope that they find them."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晚清碎影

昨天在朋友家,看到這輯由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森拍的《晚清碎影》。

長得頗標致的14歲姑娘就要出嫁了, 而且因為是貴族,衣食豐足,還算是『幸運兒』,但是從未梢眼角完全看不出幸福的樣子。



貴族小姐光是梳一個頭,也要個多小時,梳好後頸部不能大幅度移動 ,以達到『莊重』的效果。。。還有纏小腳什麼的,也別提了。。。


這些事情,不是離我們很遠,區區100年左右而已。

看著這些照片,心裡想著,要是早生100年,就完蛋了。

伸延閱讀:

100年後,女人的自由度可以這樣:開網店賺旅費 一個女飛人的自白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名字的價值


昨天在大佛之下遠距離看昂坪360吊車,車卡化成一粒粒銀白色的鑽珠,反射著夕陽的光芒,令我聯想起 Pandora 這個品牌。

Pandora 的特別之處是她鼓勵客人做自己的設計師,make a wish list,然後一粒石一粒石去買來儲,配成一條屬於自己、獨一無二、代表自己的手鍊 (頸練...etc etc)。

這些『有名字的石頭』, Pandora 命名它們為 "Charms"。普通『石頭』在廟街可能10元8塊就可以買到一堆。但是當被冠以 Prosperity 、 Peace 、Compassion 、Courage 、Loyalty 、Faith 、Hope、Love、Positivity、Freedom、Strength 、 Energy 、Respect、Health,用華麗的絲絨墊著、玻璃櫃裝著、射燈照耀後,身價馬上提升了1000倍。因為它們不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滿足了擁有者內心的某種渴望的 Charms,這當然價值不菲。

我發現沒有一顆 Charm 叫 Wisdom。大概買 Pandora 的人,沒有人想要 Wisdom。

伸延閱讀:
http://www.pandora.net/en-hk
http://www.newagecharm.com/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兩岸四地:四不像


可以說是因緣際會,這兩個星期的農曆年假,兩岸四地 (當然包括身處的香港) 都踏遍了。偶然去了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見到這個藝術交流計劃,正好可以邊看邊沉思,總結一下兩個多星期以來的感受。

在澳門留兩天省親,去的是人流比較稀疏的黑沙灣、老鎮和藝術館,極力避開令人頭疼的手信街和賭場,所以總體來說,對澳門的感覺還蠻不錯的。而且親戚們都很熱情,行程安排也很窩心,令來去匆匆的旅人,也想多停留這地方一陣子。遲些還有澳門馬拉松,真要鍛煉好身體去參加,更能好好的再看看澳門的風光。

澳門的藝術家的作品,正正想表達在窮奢極侈紙醉金迷的背後,還有本土居民仍然踏實地生活的境況。

去台灣的感覺超棒! 在墾丁因為心情特好,一個不小心跑步跑了接近18KM,回來還給男朋不停念,怕跑傷了腳。台北雖然是濕凍,但因為有一班好朋友的招待,所以心裡很溫暖,一個地方是否合適居住,還是要視乎和什麼人在一起哦!

台灣的藝術家在其中一個視像作品裡面,錄影了一幫完全不認識的人,各自講述生命中出現又消失的過客。生命就是充滿這種偶然和無奈,也因為這樣,才感覺刺激。希望台灣的朋友在我的生命裡面是細水長流,而不是兩條交匯在一點後又叉了出去的分叉線。

蛇口跟台灣一樣,也是即興而去。到了當地,向酒店拿了地圖,然後上了地鐵才思考應該要怎樣安排三日行程。雖然這看起來很冒險,但其實深圳是一個建設發達的大都會,到處都是路牌、地鐵站,跟香港一樣,甚至比香港更勝一籌。

大陸的藝術家作品比較抽象,看不太懂。回說深圳是個充滿這矛盾的地方,硬件美輪美奐,第一眼看上去令人讚歎不已; 可是軟件還未能追上來,人們的冷漠和粗野,各種隨地吐痰的行為背後展示對這個地方一點沒有愛惜之意。

最後回來香港,香港是個現實的地方。香港的藝術家的作品非常直接、本地化。把七八十年代清潔香港的海布和宣傳廣告搬出來,又有一系列作品諷刺劏房和豪宅,正正是本地人最關心的問題。

香港藝術家的直接和大陸藝術家的抽象, 是兩個極端,怎樣能夠文化融合,值得令人深思。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壞棋


去髮型屋偶然翻開一些時裝雜誌,看到這批 2013年的LV時裝。時裝的主題大概是棋子一樣的衣服。

第一感覺是, 模特兒穿起上來都那麼難看, 普通人怎能穿哦?

時裝雜誌一味讚賞LV創新, 把新元素注入經典之中, 難道名牌就能夠把醜陋合理化嗎?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Robin Eley's Incredible Hyper-Realistic Paintings.



Robin Eley 精彩絕倫的畫工,令人歎為觀止.
 
畫展的名稱叫 “Singularity” 令我聯想起物理學上的宇宙奇點(備註1), 也可以想像為藝術家把時空凝固在畫布的一刻.
 
網上有評論說既然畫到跟拍照一樣, 何不直接拍照? 能夠畫出跟相片一樣的畫, 所體現的是人腦超凡的創造及想像能力. 藝術家要對作畫對象(人及朔膠) 有多深刻的理解及層次上的穿透, 才能將之躍於紙上. 每一筆, 每一個折痕, 每一個順勢而去的線條都代表了他的洞見.藝術的價值不是以完成作品的快慢去衡量的.
 
備註1:
從廣義相對論的理論看, 當時空 等於零時, 是宇宙的最小條件, 這時宇宙出現一個奇點. 奇點處宇宙體積為零, 物質密度、奇點溫度、時空曲率都出現了無窮大.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SIU2《2012超聲速漫遊音樂會》


SIU2 的音樂一次比一次好聽. 

一如以往, 樂章中西合壁, 有笙 / 電管風琴/中國鼓、 三弦 、箏、鋼琴、低音結他和爵士鼓. 但這次每一種樂器都有充分的發揮空間, 而幾種樂器合在一起, 不再是各搶風頭, 而是相輔相成. 

再者, 加插靚仔嘉賓saxophone 演奏家Timothy, 從美學角度來講, 也增加了亮點. 他和伍卓賢的笙對奏, 牽起全場高潮. 

另外, 爵士鼓手solo 的一段, 節奏從慢而快, 再快, 更快, 到最後氣力盡出, 手腳並用, 好像全身的細胞都隨節拍而舞動一般的演奏, 帶動觀眾的情緒, 再起高潮. 

樂終後, 身邊的朋友, 無論是第一次聽或是忠實 fans,都對這次SIU2的演出讚不絕口.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園


咋看香港美術館為這個展覽起的名字, 以為乾隆皇帝嫌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唔夠玩, 再整多個秘密花園以供玩樂. 

原來, 這個所謂的秘密花園是寧壽宮, 乾隆興建為自己退休後頤養天年之用. 

由於乾隆信佛, 所以宮裡大量板畫和題字都是和佛學有關. 在一幅多佛的立體板畫裡面, 乾隆自比為文殊菩薩. 根據百度資料: 「文殊菩薩乃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 代表聰明智慧. 因德才超群, 居菩薩之首, 故稱法王子. 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 意為美妙、雅致、可愛, 師利或室利, 意為吉祥、美觀、莊嚴, 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 」 

整個展覽占地不多, 大概個多兩小時就可以行完, 當作是炎炎夏日消暑一去處亦無不可.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游水+水療+藝術館

今日有幸朋友邀請到會所游泳, 遊了半小時, 然後再到水療池做了45分鐘物理治療, 感覺骨折的左手輕鬆多了! 

及後, 悠閒地吃了一個tea, 再去了香港美術館看豐子愷的畫作. 豐子愷的畫作內容緊扣當代小市民的生活. 工作, 愛情, 家庭, 倫理, 戰爭, 人和自然界的關係, 都在他的畫作一一呈現出來. 畫的旁邊附有標題或詩詞, 令作品更能深入淺出地讓觀眾明白. 

這幅諷刺當代倒模式教育的畫作, 很有時代感, 直到今天也能惹人共鳴! 



另外, 豐子愷畫了數幅等待情人的畫作. 在上一個年代, 盼望的永遠是女人, 垂淚的永遠也是女人, 多幸運我是生在現代的香港!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乐旅中国VI


为捧人称音乐才子 - 伍卓賢 - 的场, 和朋友们走了去听香港中乐团的《乐旅中国VI》.

对于中乐完全没有概念(其实对西乐也是), 所以这次是一项新奇的体验, 而这篇听后感也是「是但up」.

整个演出共有5个曲目, 分别由来自不同地区的作曲家提供. 开场曲《浑天昏君》里面有稳定的流水声. 木鱼声贯穿了整首乐章, 结合鼓声带领乐章节奏. 而女高音不停" 依依哦哦" 地吟唱, 让我一直误以为是纯声乐, 翻开简介, 才知道原来有歌词.

此曲听起来, 让我联想起立在河边的一所寺庙旁, 有隻红衣女鬼(女高音是穿红衣的),  一直不愿投胎转世, 有些高僧敲锣打鼓想降伏她, 却屡屡败阵, 结果在旁边默默念经的小和尚终于感化了女鬼, 令她超生.

而实际上, 作曲家又想表达些什么意思呢? 根据简介, 《浑天昏君》是描写北宋败亡的历史, 作为base的音乐节拍之所以井然有序, 是因为模仿当时的计时器「浑天仪」. 作曲家认为北宋皇帝宋徽宗是位出息的艺术家, 可惜却被金人灭国, 连「浑天仪」也丢失, 实在可惜.

回头说说伍卓賢作的《七月》. 这首笙协奏曲是讲农历七月鬼节. 不过可能开场曲《浑天昏君》已经太过「聊斋」, 所以到了此首反而听不出鬼的感觉. 

以往伍卓賢的其他乐章, 笙作为主音锋芒太露, 一出场就掩盖了其他乐器, 再加上唆呐就更不用说了. 这首笙的部分比以前低调, 所以感觉上和其他乐器的声音和谐协调得多, 听落去容易入耳.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愛未來藝術展覧


趁着展览最后一天赶去参观, 场地不大, 零星地陈列了十数件展品, 包括写在墙壁上的字或诗, 画, 相片, 影像, 雕塑, 视觉艺术装置等, 主题围绕中国人权和自由等问题. 

进入展览厅前的门口, 在门框和天花之间, 黑底白字写道: 「当谎言和伪善成为一个社会的共识, 我们将面临体制性的原则丧失和判断丧失. 当基本原则和判断都丧失了, 美学就失去了依据.」

这句话我认为从逻辑上来讲成立, 因为美学就是建基于价值判断. 不过从现实的角度加以考虑, 无论上面如何打压, 人的基本原则和判断都不太可能完全丧失, 或是即使大部份人都丧失了, 还会有少数人仍有此能力. 强劲的打压只会触发少数人为此作出深刻的思考, 发挥无穷想象, 制造无数艺术作品, 意图突破时代的枷锁.

越是打压越有创造力, 打压成为了创造的源头和灵感. 快乐只会令人肤浅, 惟有痛苦才能令人成熟. 只是反抗者命中注定要承受沉重的代价.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月问 Clair de Lune


刚刚去了 Cultural Club 观赏音乐表演, 名叫《月问 Clair de Lune》.

钢琴加琵琶加结他, 中西乐器奏起一首首经典的曲目, 空气中充满着淡淡的悲伤和无奈. 音乐家用试鞋子来暗喻 let go. 多少过客在人生当中匆匆走过, 夜栏人静, 抬头望月, 发现错过的仍留心底? 

当弹奏着 《Forbidden Colors》时, 男表演者捧起一隻隻漂亮细致的高跟鞋, 伴随着丝丝的哀伤, 有种「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觉.

人就是这样, 越是 Forbidden, 越是会挂念. 这让我想起另一首  《Forbidden Love

Music Theatre:
1. Moonlight Sonata
2. Moon River
3. 讲你知
4. Forbidden Colors
5. 伤信
6. 不了情
7. Vocalise
8. Oblivion
9. Moonlight Sonata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香港国际艺术展

今日因为时间匆忙的关系, 走马看花地去《香港国际艺术展》转了一圈. 里面有250-300展摊, 主要是画, 雕塑, 视觉艺术装置等等作品.

其中中国艺术家设计的一系列人型雕塑, 令人联想到中共运用权力抑制平民百姓, 有很强烈的感染力.



最近喜欢一边看书, 一边听一些 spiritual 的音乐如 Gregorian Chant. 碰巧艺术展也有类似系列的图片及雕像.



如果以纯粹美学的角度来讲, 我觉得来自澳洲这系列用acrylic on aluminium方式制作的立体雕塑相当不俗. 这些雕塑小至巴掌般大, 大至4米高. 外国人口密度不高, 在一望无际的草坪上, 放着一两件这类型的雕像, 相得益彰.


日本艺术家的作品深得我心. 树木及草坪非常翠绿逼真, 有天空之城的梦幻感觉.

这许许多多的艺术作品, 不能一一尽录. 一边走着走着, 想起香港活化工厦的问题, 令本土艺术家们能够制造大型艺术作品的地方都可能失去, 不觉有点唏嘘.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墙贴

在淘宝网买了些墙贴, 拿大陆公司的墙壁来一试身手, 效果也颇不俗.

水晶立体墙贴


这个墙贴难度在于尺码大. 首先要把立体墙贴的稿先贴在墙壁上, 固定了板块于版块之间的距离及整幅构图. 由于大陆厂的墙壁的批档不是做得太好, 所以单是贴稿已经搞了一个半小时.

贴好稿后就可以照着稿的位置, 找相关形状的水晶胶板上去, 这有点像砌砌图一样. 如果稿贴得好, 这工序不难, 只需要相当的体力上下爬楼梯而已.

贴好水晶胶板后, 再把面头上的胶纸撕下即可.

书法墙贴

这幅字的质地像胶纸, 贴完的效果很像在墙壁上挥笔书写一样. 贴这四个字所耗费的时间绝对不容小嘘, 幸好有男同事愿意下班后留下陪我发疯一起干此事, 否则以我一己之力还真的难以完成.

首先要先准确量度整幅字及字与字之间的距离, 然后把墙贴沿字边剪出, 印在墙壁上, 用铅笔临模字体. 在墙壁上记下每个字后, 才慢慢撕下墙贴背面的胶纸, 沿着铅笔的轨迹贴字.

多笔画而且笔画幼的字, 例如「酬」要贴得一点不歪, 还真不容易.

赠品


帮亲了那么多墙贴, 卖家送了一些花花墙贴给我, 我将它们贴在宿舍的房间里.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九龍皇帝的文字樂園展覽



扒完龙舟翌日, 全身酸痛难当, 最适合一些静态些的活动. 看展覽一来不需要太多劳力, 二来又可以出门活动活动筋骨.

艺术或者人生有时很富喜剧性, 有心栽花花不香, 无心插柳柳成阴. 曾灶財 35岁开始在街头塗鸦, 起初惹人反感, 又被讥讽为疯汉. 但他坚定不移地写了50年, 结果这手字可以到美国和威尼斯展览, 扬威海外, 在苏富比拍卖, 奠定它的艺术地位. 而曾灶財由一个疯颠的跛脚老伯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家. 甚至在他「驾崩」后, 其作品的影响力仍然强大. 很多广告或者商品设计, 都模范他的书写文体. 他的行为也为香港塗鸦艺术, 公共空间运用带来反思及讨论. 

回说这个展览, 里面有拍下曾灶財各处塗鸦的相片,  曾灶財的塗鸦主要是在九龙和港岛区, 新界只有元朗曾有过他的笔迹. 详细阅读曾灶財的文字, 乱中有序, 若果要看明白, 需要细心推敲. 有展区把他的手稿贴出来, 然后再挑选个别的主题或人物来简单介绍, 这方法甚好. 

曾灶財的遗物不多, 但主办单位也挑选了一批和街头塗鸦有关的物品, 用玻璃箱子分门别类地放好. 原本一堆不值一文的废物, 顿时变成有艺术及历史价值的东西, 可见得包装是何等重要.

会场里面有个区设立了大概5部电视屏和耳机, 每部分别播放 4- 5位认识曾灶財的学者, 艺术家, 政治人物等等的访问. 即是总共起码有 20 段以上的访问. 每段访问都很长. 我只是听了其中2段. 有一位外国人在访问中介绍西方的街头塗鸦, 说美国的那些塗鸦比较倾向个人主义, 而欧洲的塗鸦则宏观些, 会含有政治或者哲学意味为题材的作品, 我听着觉得饶有趣味.

我在场馆里面慢慢游荡了差不多两个半小时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