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的工厂区大多已人去楼空, 也幸好这样, 一班志同道合的艺术家, 可以有空间聚首一堂.
由于时间不多, 而工作室太多, 只能走马看花地参观了部分. 再者, 即使用一整天走完所有工作室, 囫囵吞下反而难以消化, 所以随缘舍弃一些, 反而对经过的, 能有更深印象.
对于展示出来的艺术作品, 除了其外貌造型吸引之外, 更希望了解艺术家的意境, 所以如果碰巧他们在旁边介绍其创作理念, 在下会尽可能细心聆听.
有两个工作室的创作者是利用废物来进行设计的. 一个用
废木卡板, 另一个用废电脑板, 甚为环保.
利用废木来创作并非香港独有, 记得曾经看过一本书叫《设计荷兰》, 其中一名个设计师就是擅长利用废木来制造家具. 不过话说回来, 想是一回事, 切实执行却不容易. 创作者说他会在附近的工厂区把废弃木卡板收集, 然后制作成各种艺术品. 其中一张长型的木椅, 因为实用价值及艺术价值兼备, 颇得人注意.
另外一位创作者在工作室营造一个昏暗的环境, 让参观者围圈坐在作品旁的沙发上. 作品是用废弃的电脑板组合而成, 电脑板上装置少量尾指头大小的LED灯, 再用微喇叭播一些蝉叫和青蛙叫声. 表面上, 围观的人像是晚上在郊野地方静坐, 感受着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不过再仔细聆听, 渐渐会听出这声音混杂了LED灯一熄一着的机械声. 创作者说, 他在这个作品上想表达的是当我们不断把电子废物丢给大地, 大自然发出的声音就不再纯正了.
另外有个比较有趣的一系列创作, 有层层推进的意境. 第一个作品是大概二十块正方形CD盒大小的插画, 像砌图般拼起来组成一个漂亮的图案. 第二个作品, 是用差不多手指长度, 两边凸而中间凹的石雕堆砌而成, 除了拼砌, 多了一层结构的元素在内. 第三个作品, 是创作者不定时画了些主题相同, 但图案不同的长方形插画, 大概是DVD盒般大小, 相互重叠般拼凑出来. 这就不只是由小幅图案拼成大幅图案那么简单, 而是整个意念的形成. 第四个创作, 也是小幅的正方形几何图案组成的一幅平面大图案, 上下左右分别用英文字母及数目字作为纵横两軸, 就好像地图一样. 创作者透过镜像处理, 把图案随意改变, 不断用同一个图案去变幻十二次之多. 创作者透过此作品表达出记忆的弱点, 即使每一幅图案都是由最初的一幅幻化出来, 但当你看毕最后一幅, 最初的原图究竟如何, 就不太可能记得清了.
除了装置艺术之外, 还有行为艺术的表演. 有两个可以一写.
三位艺术家, 将自己当作艺术品, 在大概一尺高两尺宽的圆形展览台上, 不动如山的站着. 他们分别把一块生猪肉, 一件布做的玩具熊及一扇铝质窗框连玻璃窗面放在自己的脚边. 由于他们不会与人说话, 而周围也没有说明他们此行动的深意, 所以对于他们三位的行为艺术, 在下仍是百思不得其解.
另一个工作室是搞时装设计的. 其时装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 但创作者用纯白色的包装带做了一把长三尺许的头发, 由于材料太沉重的缘故, 为了定形, 戴此假发的模特儿还需要用一把过身长的棍子, 把头发托起. 模特儿托着长发游街时, 很多人围观拍照.
关于画作, 最印象深刻的是裸体画. 画家虽然是用 marker 画, 但看上去却像用水彩般似的, 该柔的地方非常轻柔而且有多层渐变的层次效果. 有数幅画是只画身体而不画脸, 甚有看头. 在下认为, 还是不画脸的画作联想空间大些, 一露脸就从幻想跌入现实世界了.